left right
point faith

標題/概說     編號/33     公布時間/Sun Oct 30 22:20:27 2005
發佈人唯信     相關網址http://
母語拼音法之改進(Word版本請參考連結1)
概 說
一、 母語教學邁入新境界
三年前政府為了振興母語教育,正式將其納入基礎國民教育的範疇,並從國小一年級開始教母語,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空前創舉,展開了改進教育的新頁,使母語教育邁入新的境界。
文化是民族之根,所謂「根深蒂固」,根深則枝葉茂盛。但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更特別需要透過語言文字來發揮。語言文字是經過漫長歲月孕育而成,也因地區、環境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差異。社會是以文盲人數的比率來衡量文明的,換句話說,過去一向根據識字與不識字的人數比率,來判斷其文化程度。因此一般政府都在推行普及識字運動來提升其文化水準,如此形成了識字第一的教育風氣。我們過去無論幼兒的啟蒙教育,或是成人的推廣教育,均採「先文後語」的教學法來進行,極端重視生字的學習,以為學會了漢字,就能學會語言,而忽視了母語的寶貴資源。傳統語文教育的最大缺點,乃是忽視直接教學法,違背「先語後文」的自然法則。
一個嬰兒誕生以後,未及數月,即會在母親的懷抱中開始咿咿啊啊的「牙牙學語」,原來語文文化的發展是從「學語」開始的,而其語言的啟蒙老師就是他的媽媽。縱然這位媽媽目不識丁,同樣也能使孩子能說會道,可見以「先語後文」從事語文教學,才能符合自然法則。我們也因此得到兩項基本的認識;一是為了維護文化傳承,加強母語教育的重要性;二是要強化母語教育,應當「先語後文」,從教授語言著手。近代研究語文教學的專家學者,一致提倡推廣「先語後文」教學原則是正確的。
二、 國校實施母語教育的必要性
從前台灣對外交通仍靠海運,留學生什九均搭乘輪船往返,而台灣在國際地位上藉藉無名,不如今日世人皆知、名震遐邇。當時即有海外學者,不顧繞行半個地球的長途勞頓,專心來台學習我們的母語,可見處於太平洋西邊的閩南語系台語是多麼被重視。
今天,由於社會的進步、人事的變遷,在龐大的閩南語族群中,竟有不少人對自己母語茫然無所知,長此以往,若不及時珍惜,加強母語教學,我們美好而悠久的民族文化將難以傳承,根本談不上發揚光大。
筆者認為下列數項客觀情況的發展,充分證明加強母語教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從歷史發展來看
近百年來先有日本人的統治,實施皇民化教育,提倡使用日語,有51年之久;二次大戰後,國民黨政府得以接收台灣,進行推廣華語教育,也佔據了半世紀以上的台灣歷史,兩者均鄙視只講台語的台灣人。因此今日台灣各地,年長者甚多喜愛用日語交談,年青人更以能講一口京片子為榮,此種現象,都市遠較鄉村嚴重,母語在如此情況下,遲早勢必後繼無人。
第二:從外國新娘的角度來看
二次大戰前後,很少人娶大陸女子作配偶,近數年來到海外招親已形成風氣,於是泰國新娘、越南新娘、馬來新娘、菲列賓新娘,紛至沓來,最後更湧來大批的大陸新娘,台灣竟成為聯合國新娘大會師,人數已接近七位數字。她們固然不懂得我們的母語,必然需要學習我們的母語以適應親友間的相互溝通。而她們的孩子所學得的母語,是他們母親自己國家的語言,據統計,第一批外來新娘所生的子女,約有十萬人已屆就學年齡,這是學校必須實施母語教學不可或緩的關鍵時刻。
第三:從國際關係來看
台灣與國際的交往,較四十年前大不相同,當時即有多位外國學人來臺研習我們的母語,現在居台外籍人士及外籍留學生較往日已增加到百十倍,其中仰慕我文化並欲研習我們母語的人士,勢必呈同一比率的增加。政府自應統一改進並加強培養母語教學的師資,以適應這一需求。
第四:從僑胞需要來看
我們同胞有開拓創新的血統,海外留學落地生根者比比皆是。差不多有太陽照到的地方就有我們同胞的足跡。他們一般在經濟情況上、在文化地位上、在生活品質上,均較其他族群高出一籌,近幾年若干地區更有形成台語社區的趨勢。大家平時用母語交談,倍感親切,簡直不覺得身處異邦。就母語傳承而言,這固然是個好現象,但是如果深入他們的家庭了解,卻往往發現他們普遍是用雙語交通,父母之間的談話,通常仍習用母語;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談話,什九使用當地的語言。顯見這些僑胞的家庭,在母語教育方面,已無法善盡職責。唯有政府在僑教政策上,加強母語教育之推廣,才能亡羊補牢,惠及僑居的下一代。
第五:從母語前途來看
我們的母語蘊藏著樸實剛毅的豐富內涵。更有柔和優雅的氣質,這種優質文化的母語,卻被聯合國列為嚴重流失的語言之一,若不及時加強母語教學,挽救這一危機,前途怎堪設想?

三、 母語教學應建立拼音法
母語教學一向屬於家庭教育的範疇,現在改為正規的學校教育,兩者有很大的區別。因為日常在家中學母語,每一個人都是老師,不使用教材,也不要借助於拼音法則。但在學校教母語情況大不相同,有固定的教學時間,有專業的上課老師,同時更重要的,遲早要借助於一套理想的拼音法,才能拼出正確的母語來。同時也以這一套拼音法作基礎,才能編出實用的母語課本來輔助教學。
因此,拚音方法的建立,是語文教學的根基,任何一種語文教學,首先均需要建立一套理想的拼音法則,選用若干拼音字母或符號,使學生能透過拼音,能自然地說出清晰的話語。像英美所使用二十六個英文字母、日本所使用的假名文字、華語所使用的注音符號等等,均靠拼音法發揮其教學的功能。我們現在推廣母語教育,首先要做好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有一套理想而實用的拼音法則。

四、福佬台語拼音法的選擇
個別的語言,要制定個別的拼音法,制定拼音法必須依照若干原則來規劃釐訂:
一、發音正確
拼音法為發音之依據,即依據這個拼音字母能讀出正確的語音來。任何一種語言的拼音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透過其拼音字母,拼出正確的語音,使對方能夠聽得懂、聽得清清楚楚。如果透過拼音字母,所發出來的語音混淆不清,則不能使用該拼音字母。
二、普遍通用
語言是相互溝通的工具,同一國家,必須有統一的拼音方法,才能拼出共同的語言來。這是母語教學的目的。就教學對象而言,在這地球村的大環境下,所設計出的拼音法,不但要供給本國人學習,並且也要適合外國人士前來學習。而且這種拼音法固然要適合國校教學,更應該適合廣大僑區的母語教學
,一定要面面俱到、普遍通用,放諸四海而皆準才行。
三、簡單清晰
拼音法須用拼音字母來記錄,像日本語所使用的平假名、片假名,這些假名文字非常簡單,只要學會這些拼音字母,就可以拼出他們的語言來。不過簡單不是簡陋,設計上絕不容因陋就簡,偷工減料。更不能似是而非地張冠李戴,以致拼出來的語音雜亂無章、混淆不清。
四、表現特質
我們的母語有多項語言特質,這些語言特質,非常寶貴,絕不能讓它有絲毫流失,必須要在拼音方法上完全表達出來。好讓我們母語的語言特色,使人聽來覺得很順暢流利,且有親切感。
五、美觀大方
純樸的母語文化,自然需要一套看起來美觀大方的拼音文字來襯托。因此,有關聲調符號的設計,不但要正確實用,而且在外表上要美觀大方。一種簡潔宜人的拼音文字,會吸引人並提高學習的興趣。然而,這對有多種聲調及多變化的台語而言,要設計一套符合多方要求的拼音法,確實是一大挑戰。

五、福佬台語的特色
語言學家李勤岸博士曾在報上所發表的「談台語教學-『通用』唔通用」一文,指出福佬台語有六大特色,頗具參考價值,不妨借此作為討論的依據。李教授所提的六大特色,包括送氣音、清濁音、鼻母音、入聲,聲調、變調六者。
國小老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對華語亦有充分的認識,因此以華語作為比較,藉以探討母語特質是很恰當的。

第一:有「送氣音」(Aspiration)
這是較普遍的語音,華語亦有送氣音。

第二:有「鼻母音」(Nasal vowel)
這是華語所沒有的語音,所以沒有這種注音符號。

第三:有「入聲」(stop sounds)
這是以〔p.t.k.h〕收尾的短促音,華語亦無此入聲,當然也沒有這種注音符號。

第四:有「清音」「濁音」之分(Voiceless & Voiced)
台語有「清音」也有「濁音」,華語則只有清音沒有濁音。

第五:「聲調」(Tones)
台語有七種聲調;華語從第一聲到第四聲,只有四種聲調。台語古音本來有八個聲調,現在由於第二聲已和第六聲合而為一,所以台語實際上只有七個聲調,這是語言演變的自然結果。如有人說台語只有六個聲調,並不符合台語的語言事實。而且六聲調的台語將失去台語的特色,使台語面目全非,六聲調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第六:台語有「本調」「變調」的區別
由於是聲調語言,台語有本調變調之分。台語變調很有規律且廣泛。台語只有單字保持本調;兩字以上的複音節語句除末字仍保持本調外,其餘全都會變調。
台語之所以能有如此多彩多姿,乃由於源遠流長,秉承著悠久的中原文化,在司馬光的中原語言拚音書中,就能找到我們母語的語音;同時語言學家也都認為,閩南語最適合誦吟五言、七絕等中原古詩。由此可信我們的母語是源遠流長,有悠久的歷史內涵。

六、 有關羅馬拼音法
羅馬拼音法是廣泛被使用的國際性拼音方法,適用於任何地方的語言,透過羅馬拼音法可以組成自己的文字。羅馬拼音法所以能為世界普遍採用,有很多原因。
羅馬拼音法是來自拉丁語。拉丁語是二至六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所通用的語言,少數字母筆劃簡單,易記易學,只要認識這些簡單的字母,學會這些字母的讀音和用法,就能拼出屬於自己族群的語言,非常大眾化,以致廣為世人所接受。
當時羅馬帝國聲勢浩大,聲名遠及中國東漢王朝,史籍中所稱西域的大秦,即是當時的羅馬。而羅馬文化更影響西歐各國文化至深。雖然羅馬帝國的標準語言現在已經成為「死語」,只有天主教仍在使用它,英文二十六個拚音字母顯然是由拉丁文字演變而成。據辭書記載,意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廣大的印歐族群,如今雖各有各的不同語言,但追本溯源其「母語」,仍然是來自「拉丁語」。這些字母一方面是拼音工具,同時也是組成文字的工具。「拉丁語」的特色,對那些未開發,只有語言尚無文字的少數民族,特別適用。
十九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二十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兩百年來在英、美兩國的強勢文化影響下,英語文已成為國際語言,一切國際間的交流活動,均透過英語來成就。尤其基督教大批西方傳教士深入世界各地傳講福音,腳蹤遍及落後地區,全靠著羅馬拼音字來學習當地語言、進行溝通,以致羅馬拼音風行全球。
七、 多樣的拼音方法
羅馬拼音法通用於全球,全球都在廣為利用。但畢竟是多元的世界,各個地區也都設計出各種不同的拼音文字來。這多樣形式的拼音文字,可以引來參考作為拼音特色的比較。如英語、日語、華語、以及我們的母語等等,都是其中之一:
(1)英語—-英文文字和俄文一樣,都屬於「音素文字」,而音素文字的最大特色是語文一致。英文的二十六個字母也是如此,它們具有雙重功能;它們是其語文的基本字母,也是其語文的拼音符號。雖然在英文字典中,運用兩種國際音標之一來標注,但日常使用的英文,卻能從英文字母的不同組合中,讀出語音,又能瞭解語義,而不需要用其他任何輔助的東西。
倒如:I am a Taiwanese.凡是懂得英語的人,就可以根據字母讀出它的聲音來,同時也可以瞭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是台灣人。”
但我們也知道,英語不是聲調語言,和我們母語不同,我們的母語是聲調語言,所以單用英文字對我們母語是無濟於事,聲調無法表達。
(2)日語—-日語的拼音字母是「假名」,包括正楷的「片假名」(ヤユヨリレ),和草體的「平假名」(やゆよりれ)。由於從中國引入的是漢字,因此早期的日文全是漢字;這兩種假名都是從漢字改寫過來的。於是假名能作文,也能用來注音﹝為留用的漢字注音﹞,有名而無實,故稱為「假名」。
「片假名」相傳為吉備真備所設計,僅片面假借漢字正楷中的偏旁作標記,如「ユ」為「伊」字的偏旁,「口」為「呂」字的部首等是。
至於「平假名」相傳為僧人空海所造,「平」字是「全」的意思,係假借整全漢字的草書體作成的,如「や」是漢字的「安」字,發音也和漢字「安」字相似。
早期日文雖均用漢字,但自從制訂假名以後,日文漢字就逐一被假名文字所取代,日本人不斷限制漢字的使用,多次減少「當用漢字」的字數,目前按日本文部省通告的「當用漢字」,已縮減到一千九百餘字,這些「當用漢字」數是使用的底限,因此現代日文乃呈現〈當用漢字+假名文字〉的形式;在慣用上,凡外來語及歐美人名、地名全用片假名文字,而對本國及中國之人名、地名則用漢字書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引用中原的漢字,卻沒引用漢語的聲調,換言之,〈只取字音﹝漢音•吳音等﹞而丟去聲調〉,因此日文仍是〔音素文字〕。玆舉例如下:
1.全用「平假名」的日文:
アホゾ やスギソザエろ。= 這是你的嗎?
2.「假名+漢字+外來語」的日文:
陳イモゾゆゆэ-Ф-ザエ。=陳先生是位好的領導者。
日語在拼音方法上,並沒有聲調符號的困擾。
(3)華語—-除辭海等古老字典仍沿用漢字作字母來切音外,
清代以後,先後出現過三種拼音方法。但目前在台灣普遍使
用的只有兩種;

A. 羅馬拼音法—羅馬拼音法原是傳教士在華所使用的拼音法,一八四二年南京條約訂立後,正式准許傳教,傳教士就運用羅馬拼音字來開展傳道;待五四運動以後,更有不少文化人在華北發起華文拉丁化運動,希望透過拉丁化文字來掃除文盲。在強大的保守派勢力下,完成了一套華語羅馬拼音文字,而卻只在新式字典拼音、人名、地名英譯上留下若干影響,畢竟未能成為大氣候。根據字典,華語的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符號,是分別以字母來作聲調標記,如,﹝我是學生﹞就寫成;
         Woo        shyh         shyue  -  sheng
(第三聲) (第四聲) (第二聲)(第一聲)

這就是拉丁文式華語羅馬拼音文字,可簡稱為「華羅」。
B.注音符號—-這是華人自設的符號,早在一九一三年,當時的教育部認為一向所用的反切拼音法缺點太多,為求統一華語,必先從統一漢字的讀音著手,乃成立「(漢字)讀音統一會議」,多次召開會議,制訂「注音字母」三十九個,其中包括聲母二十四、介母三、韻母十二,於一九一八年公佈施行;其後介母併入韻母之中,又增加一「ㄜ」作韻母,合計為四十個字母,於一九三零年由政府命令改稱為「注音符號」;後來在一九四二年,又重訂聲母為24個,﹝其中3個沒用﹞,韻母17個﹝其中1個沒用﹞,計37個,加上4聲符﹝其中1聲不標示符號﹞,一直沿用到現在。
這三十七個注音符號是用簡單的筆劃制成的,它只是漢字的附屬品。注音符號設置的目的,僅在統一漢字的音,所以不當作華語文字來使用。由於漢字是一字一音節,因此每一個漢字的注音大致是劃一的。華語是聲調語言,有本調和 變調之分,然而規定上卻要標本調而不採用變調標示法,以致惹來學習發音時的困難。玆舉一例如下:
             ˋ ˋ ˋ    ˋ    ˋ  ˇ ˇ  ˋ  ˋ
他 一 定 不 會 一 個 一 個 好 好 地 算。

很多外國人說華語,每個字發音雖非常正確,卻顯
得生硬無比,問題就出在照聲調符號學來的。上面各字的注音都是本調。但其中﹝一.不. 一. 一.好.地﹞等六字在說話時都會變調。按變調標示則如下:
          ˊ ˋ ˊ ˋ ˊ ˋ ˊ ˋ  ˊ ˇ  .  ˋ
他 一 定 不 會 一 個 一 個 好 好 地 算。

前後兩個發音差很多,華語的語言事實既然如此,就不能不照著說,而照本調發音,不但不能流利地說出來,對方也會聽得很難受,那就是本調標示法所惹的禍了。特別是遇到輕聲化的字→﹝地﹞,若〈照本宣科〉,真會不像話。要是寫成﹝好好兒的算﹞,那更不知說成哪一調才好;哪個是2聲﹝ˊ﹞,3聲﹝ˇ﹞,4聲﹝ˋ﹞,或是輕聲﹝.﹞呢?
台語不必學華語採用《本調標示法》。溝通的捷徑、學習的不二法門應該是依循《變調標示法》。

C.通用音標---前年教育部公告的華語拼音法,內容和前述之華語羅馬拼音大同小異。至於是否理想進步,非本書討論重點,只能說,通用音標 是在這事事求新求變的大環境中的一個時代產品;與母語沒甚麼多大關連。

(4)韓語—-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韓國雖經日本長期統治,但因受漢人文化影響很深,民間仍習用漢字。韓國是一個民族自尊心很強的國家,二次大戰後廢除了漢字,自創若干橫豎分明的符號來拼音,又當文字來使用。由於政府的強勢推動,現在已普行於海內外。
唯報載韓國這種新創文字,在實用上仍有一些問題,諸如所標示的商品名稱,外國人固然看不懂,連韓國本土人士也弄不清。這肇因於韓語本身也有其聲調特色。換言之,韓文的聲調符號設計得不夠明確以致張冠李戴的情況層出不窮。
然而就拼音法之制定而言,韓國當局的堅毅果敢實在是難能可貴。韓國之能成功步上拼音文字的康壯大道,而簡化語、文教學,實有賴於改進語文過程中,政府的正確領導與有力推動,這才是值得大書而特書的。

八、福佬台語拼音法的發展過程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台灣羅馬拼音字的使用,已有百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大家也一直致力於這一方面的研究改進,多年來有專家學者從事台語拼音方法的研究,在二次大戰以後更積極推動進行,又成立台語學會等在積極耕耘台語園地,成果相當豐碩。而二三十年來不少語言專家菁英,對改進台語拼音法的著述與努力,更令人佩服。
台語拼音法在台灣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傳教士開拓的台語羅馬拼音;第二階段為日治時期日本人所研擬的台語拼音;第三為二次大戰後各方辛勤耕耘的台語拼音;第四階段為政府加強母語教育以後以至現在的台語拼音。除現階段的拼音法作另行探討外,先敘說前三階段的重要成就:

1. 羅馬拼音法開啟的新頁

最早來台灣的西方傳教士們,透過醫療進行佈道工作。他們最先要解決的,當然是語言問題。除了自己運用羅馬拼音字學習台語之外,還以羅馬拼音字譯成台語羅馬字聖經,供傳教之用。經文中沒有中文,只有台語的羅馬拼音字。這厚厚的一大本聖經,是道地的台語羅馬拼音字著作,不但為臺語打開了羅馬拼音之門,對後世之貢獻,更不容忽視。
初期台語是由漳、泉兩州移民所帶來的閩南語,和廈門語同一語系,大家在語言上是互通無阻的,祗因各人生長地區有別,稍有差異罷了。當初西方傳道人來台後,於一九一三年,編成了「廈門音新字典」,另於一九三三年以口語白話譯成了台語「羅馬字聖經」,均廣為閩南地區所使用。
廈門音新字典和白話字聖經開拓了台語拼音的先河,由於是教會傳教士所設計,一般稱此為教會羅馬拼音字,所用拼音字母兼具文字功能,對早期台語文化的開發,貢獻甚大。不但當初的聖經沿用至今,並由聖經公會於二○○一年四月向台灣新聞局辦理出版登記而有了大量的發行。一九一三年由甘為霖編的「廈門音新字典」,至一九九七年八月,已先後由台灣聖經公報社印行了十九版。後至二○○三年六月,在短短六年期間,十九版又重複出版了六刷,可見造就了不少的母語同胞。

2.日人制訂的「假名文字台語拼音法」

十九世紀末期,日本人佔領台灣以後,大力推行皇民化政策,東方孝義趁工作之便,實地調查研究台語,於一九一八年著手蒐集台語資料,動用不少人,窮12年的研究,終於在一九三一年出版了一本一千三百餘頁的【臺日大辭書】,該書是供應日人辦案為目的的,稱為【臺日大辭書】。除此之外另有兩本日本人的台語著作,一為1898年出版的【日臺小辭典】﹝臺灣總督府﹞,一為1904年出版的【日臺新辭典】﹝杉房之助﹞。內容略為;以日本片假名作拼音字母,拼成台語音節;另訂有聲調符號七個;音節旁注聲調符號;下面註台語漢字﹔並以日文解釋台語語詞。或是反過來,以片假名拼成日語音節,下面註日語漢字﹔以台語翻譯日語語詞,同時,把台語語音加注在漢字旁邊,又將聲調符號加在注音符號旁邊。在該辭書所附的福建方言差異比較表中,且用羅馬字記台語音節,這可能是抄自教會出版的資料。
這一本【臺日大辭書】雖與今日的台語教學無關,假名拼音法也不可能適用於今日的台語教學,但對台語有詳細的記錄,可以作參考。如今,這種假名台語拼音法,卻也能提供一些歷史見証。

3. 華語教學的助手-「方音符號」

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台灣省政府大力推行華語教學,同時設置了調查研究組加以研究整理閩南語系的台語來配搭華語教學。該組負責人朱兆祥先生根據綜合研究,先後編寫了「方音符號」及「國台通用語彙」等書,前者係循華語注音符號所配制,具有台語特色的拼音符號;後者是以比較語言學觀點編寫的華語、台語常用語彙。在當時極具實用價值,卻幾乎沒能發揮其功能。同時台籍文化界人士也都組織學會等社團來推動台語文的研究工作,使台語研究蓬勃發展,愈來愈被重視。

4. Bodman教授拼音法

美國Cornell大學Bodman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國際語言學權威,他曾透過語言專業眼光,多年潛心於廈門語研究,著有【廈語入門】一書,作為該校台語教材,內容非常道地而實用。尤其關於廈門語的結構與特色解析得非常正確清楚。他訂了一些字母和符號用來標示廈門語的語音特色,也制了一個實用的聲調變化圖,誠屬傑出的創舉。六十年代初,自由世界一致公認台灣寶島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加以航空事業的日漸發達,來台國際友人與日俱增,美國各大學學生也紛紛前來史丹福大學語文研習所學習,當時學生所熟稔的課本,就是Bodman教授所著的【廈語入門】和台北.台中語文學院等的教科書;拙著【台語介紹(An Introduction to Taiwanese)】不過是配搭教學的參考資料之一而已。這些學生,有的成為語言學家任教各大學,也有服務外交界、聯合國機構,或派來遠東地區的,對增進台灣之國際關係與認識,不無助益。回想在那種台語教材青黃不接的時期,Bodman教授等著述的適時供應,真是難能可貴。尤其是Bodman教授所設計的變調圖更使我受益無窮,相信此後也將嘉惠於愛慕寶島文化的僑胞及外籍人士。


5. 王育德教授拼音法

日本明治大學教授王育德博士是日本東京大學語言學泰斗服部四郎博士的高足,自一九五○年以後,即長期僑居日本,專事語言教學。關於台語的研究有不少權威著作。諸如【閩音系研究】、【台灣話研究卷】、【閩南語研究卷】、【台灣話講座】等日文著述,均經東吳大學日語所黃國彥教授予以漢譯,內容頗多獨特論述。王育德教授不幸於一九八五年在日本中年早逝,其天才橫溢,滿腹經綸,對台語之研究,更高瞻遠矚,若假以天年,必有更多著述問世,而為台語學界作更大建樹。
他著有【臺灣語常用語彙】,其中有關閩南語聲調表是經過測試所畫制的寶貴資料,對現今台語教學尤有莫大幫助。


九、福佬台語拼音法的創新
近一二十年由於台語專家學者人才濟濟,而國人知識水準普遍提高,都很重視母語文化的發揚,迭有寶貴的著述問世,對母語拼音方法的改進,各抒卓見,非常珍貴。尤其在教會方面,鑒於國際聖經英文新譯本的發行,台灣聖經公會也在從事新版台語聖經的改編工作,誠為母語族群之一大福音。
改進後的「教羅」更為廣大的母語族群所認同,在民間遂形成母語拼音的主流,有羅馬拼音字研究學會等機構的成立,也有〈The New Taiwan〉──「新臺灣」等羅馬字刊物的發行等,呈現一片台灣羅馬拼音欣榮景象,於是「教羅」就隨而被稱為「台灣羅馬字」,簡稱為「台羅」。「新臺灣」刊物中,鄭兒玉教授之「緊急需要有權威的台語字典」等論說,委實極具歷史意義與價值。
自政府於2001年加強實施母語教育以後,不乏熱心母語教學人士,雖不具語言的專業知識,也積極參與母語教學拼音方法的設計。熱心人士的參與是求之不得的,大家能放棄本位主義,虛心就各人研究心得,取長補短,肯定能釐訂一套正確、實用的拼音方法而共同開創母語教學的美好前程。
如今基於愛國愛鄉而研擬出來的各種拼音方法相繼被提出,或應用華語注音符號及調符以配合母語教學的方案,或根據華語羅馬拼音擬出新法等等,各具特色。據報載,各式各樣的母語拼音法多達百種,然而被大家所接受的,只有三種:一是如前所說、歷史悠久的「台灣羅馬拼音」,簡稱〔台羅〕;還有「台語拼音方案」﹝TLPA﹞和「通用拼音」(簡稱通用)。
為華語教學之需,台灣教育當局曾經公告了一套華語通用音標後,興起了仿自華語通用音標的另一套台語通用音標來。這的確關係著政府加強母語教育的前途發展,因為台語與華語的語音和語調本來就大相逕庭,並無多大關聯,我們願意另外詳予討論以資參考。

十、現行福佬台語教學拼音法的檢討
目前各校所採用的課本,有自編課本,也有坊間編印的課本。課本所採用的拼音法,大致與「通用音標」相似,玆不妨分別檢討其內容:
(一)通用音標
不少人認為,母語教學採用由華語通用音標改制的台語通用音標,不但遵行了教育部的規定,並且符合社會的革新潮流。關於第一點,事實上乃是一種誤解,因為教育部當初所公告的通用音標,是僅針對華語教學,其行政規範不及於台語教學。換句話說,在現行的法令下,台語教學可以參考、比較通用音標,也可以採用其他更理想的拼音法。至於第二點符合革新的問題,不良事物固然必須革新,但我們也應該肯定現有的美好事物,那就是台語羅馬拼音字(台羅)的學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必須肯定台羅老早已跟國際接上了軌──這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謂的華語通用音標,不過是把過去的華語羅馬音標稍作修改而成的;而從華語通用音標延伸出來的台語通用音標,肯定不是閩南語系的音標。殊不知要建立一個理想適用的拼音法,乃是一項非常精密的設計工程,不能多一分毫,也不能少一分毫,否則將使母語的特色,無從繼承而加以發揚光大。不少人都認為:現行的通用音標不宜套用在台語上。因為通用音標拼出的是雜亂無章的台語。語言學家李勤岸教授都坦言指出『通用【嘸】通用』,這顯然是愛之深責之切的諫言。筆者細看現行【福佬臺語(1)】課本後,也發現有不少值得商酌的地方,將在第六章詳加說明。
(二)台語羅馬拼音
台語羅馬拼音有悠久的歷史,是改進「教羅」而廣為大家所愛用的一種拼音系統。但代表「教羅」的「廈門音新字典」第十七版六刷(二○○三年六月印行)修訂版,仍大致照原版內容。
改進的台羅已為母語族群所肯定,它拼出來的語音遠較通用音標正確,就母語教學原則而言,當較為理想,但是並不是盡善盡美,因為依然脫不開聲調符號的枷鎖,無論書寫或觀瞻上,都不如英文那樣瀟灑俐落,仍有改進之餘地。


十一、改進福佬台語拼音法的建議
建立在羅馬拚音文字上的母語拼音字,不致於偏離國際音標。羅馬拼音字也是英文字母,用這些字母去拼任何國家的語言
,字母的基本音是不會改變的。換句話說,同一樣字母的組合,會拼出相同的語音;而不同字母的組合,就會拼出不同的語音來
。就字母的運用來說,羅馬拼音字的每一字都各具共通的發音,與英文字母也相通,而英文是通行全球的世界語,因此把母語拼音建立在羅馬拼音上堪稱為萬無一失。

然而母語拼音法的建立,確須有一些斟酌,謹敘如下:
第一、確實發揮母語特色。
第二、遵循國際拼音方式,沿用現行台羅之優點。
第三、徹底解決母語聲調符號之難題,制定美觀實用之國家標準文字,以應國際間之交流。
第四、儘量採用閒置之英文字母來作台語聲調符號;將聲調符號置於每一音節﹝每一字﹞之後。
第五、避免以阿拉伯數字或其他記號.符號來標示聲調。








 
附件:1  
發佈者來自/220.142.1.28

上一篇     下一篇     修改     回信息列表


回首頁